食品行业营销成功案例,求新食品刚进入市场的营销策划案例
来源:整理 编辑:网络营销 2025-04-19 22:58:53
本文目录一览
1,求新食品刚进入市场的营销策划案例
第一: 做个免费品尝,肯定能招来很多顾客,但是成本可能很高.
第二: 凭....可以获取一份,这个就能有限制了,而且可以收集到用户数据.将来可以主动推销.
第三: 口碑营销,但是速度慢
2,谁有食品饮料类的经典案例是谁策划的
湖北这边比较有名是洪山菜薹的案例,具体怎么策划,你可以上网搜一下。洪山菜薹、德炎水产、中粮佳家康……都是一家叫邦盟孚图的广告公司策划的,他们的营销策划总监是个牛人,还上过报纸的,听说是叫张常国。
3,可不可以介绍一下冰淇淋行业里公认的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要说成功的案例,那么我说个近点的案例,那就是雀巢的笨nana了。2012年敢称为最成功的产品了,成功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有多好吃,而是因为它的创意还有宣传方式。大家估计是第一次见过剥皮吃的雪糕了,和香蕉本身很相似。笨nana其实真得很难吃,但是很好玩。而且笨nana通过微博等方式进行营销,效果显著。还有和国内大型网路公司合作,还有笨nana岛线下活动吸引了一大波小朋友的围观等等活动,促成了笨nana销售上的奇迹。麻烦采纳,谢谢!
4,金六福福文化营销案例分析
案例“福文化”营销-金六福 随着2006年春节到来,金六福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营销大战。 1998-2000年,金六福给人的品牌体验更多的是个人的福运,其传播口号主要是“好日子离不开它”和“喝金六福酒,运气就是这么好”。2001-2002年,金六福通过赞助世界杯出线、中国申奥,将这种体验提升到民族的福、国家的福--“中国人的福酒”。2004年以后,搭车雅典奥运,它又将福文化推向国际,让人们体验“世界的福”。短短几年,金六福的“福文化”不断提升和积淀。 金六福换广告的速度惊人,发展速度也惊人。1998年才诞生的金六福,尽管本身并不生产一滴酒,却只用了短短3年就在高度竞争的白酒市场做到了1991年新锐白酒第一的规模。2003年金六福销售达18亿元,2004年突破20亿元,目前,金六福已进入中国白酒市场前五强,其品牌价值高达28.8亿元,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跨世纪中国著名白酒品牌”。 金六福运用“国有喜事金六福,家有喜事金六福,中秋团圆金六福,春节回家金六福”系列广告,以中华民族的传统与感情为诉求,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金六福善用事件营销,不断挖掘重大社会事件中的民族情感寄托,做活品牌关联。大到民族感情,小到家庭团圆喜庆,都被它用心地凝聚在“福”字上,强化着金六福的核心价值定位。从一声稚嫩的“好日子,离不开金六福”拉开其情感营销序幕,到2001年体育营销展现中国社会“福满乾坤春满门”,金六福以“顺情”和“煽情”赢的顾客,赢的市场。 金六福擅长的是渠道和营销,生产并不是它的强项。白酒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营者不能仅靠实力就可以速成。它要求有深厚的技术积累、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一定数量的老窖池等,这些都是金六福所不具有的。金六福通过“借力”,即与中国白酒名牌五粮液合作生产来解决这个难题。五粮液的生产优势给了金六福拓展市场的充分自信。更重要的是,摆脱了繁杂的生产管理,金六福可以集中精力于营销网络布局、推广和营销团队建设,打造市场竞争优势。 传统的市场细分是划分不同的消费者群,企业以不同的品牌面对不同的顾客。金六福以星级概念打破了这一传统,在统一的金六福品牌下将酒划分为五个星级。从一星到五星,销价从十多元到数百元,覆盖了不同的细分市场,而它们打造的是同一个品牌。从2002年起,金六福还在2 000多家经销商中遴选永久合作伙伴,组建“金六福营销联盟”,用长期利益纽带与经销网络、客户构建战略伙伴关系。 看来,金六福营销奇迹的创造并不偶然。 用PPT形式案例分析
5,王老吉营销案例分析
红色王老吉 ---防火让自己火起来分析流程: 1、引言-- 2、红色王老吉--历史及概况简介 3、公司简介--加多保以及王老吉药业公司 4、案例的理论分析--定位战略、文化营销 5、展望--王老吉路在何方 6、总结 1、案例基本情况分析 人们都习惯了一种说法: 怕上火,喝王老吉。2003年是饮料王老吉的旺年。 "这一年王老吉突然火了起来,飞身上了超市、饭店、饮料机的宠儿榜。延续至今,仍是势不可挡。2005年,王老吉销量超过25亿,是2002年销量1.8亿的14倍,成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 2、历史及概况介绍 王老吉凉茶? 老老实实王老吉,清热解毒祛暑湿。在众多老字号凉茶中,又以王老吉最为著名,堪称凉茶始祖。何谓“凉茶” 凉茶,从字义理解,凉即寒凉,茶即茶叶,合起来讲,凉茶乃用茶叶制成具有寒凉清热,生津止渴作用的一种饮料。 " 凉茶起源于广东,因为广东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水质偏于燥热,再加上广东人喜欢吃煎炒燥热的食物,并习惯晚睡,很容易生“热气” ,即北方人所说的“上火”。每到夏天,凉茶是广东人必不可少的饮料。 王老吉最早是在1828年由王泽帮(乳名阿吉)所创,在广州市十三行路靖远街开设了一间王老吉凉茶铺,专营水碗凉茶。王老吉凉茶由于配方独特、价格公道,因而远近闻名,门庭若市,供不应求。在1840年,王老吉凉茶铺便开始以前店后厂的形式,生产王老吉凉茶包。 解放后,王老吉药号分为两支,一支归入国有企业,发展为今天的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王老吉牌冲剂产品(国药准字)。另一支由王氏家族的后人带到香港。 在中国大陆,王老吉的品牌归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在中国大陆以外有凉茶市场的国家和地区,王老吉的品牌基本为王氏后人所注册。而目前生产红色王老吉的加多宝公司则是通过品牌租赁形式向王老吉药业租赁了20年的品牌使用权。 发展的困境 加多宝的红色王老吉只在两广、浙南一带,由于过于浓厚的地域色彩,从1998年到2004年,王老吉饮料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中,默默无闻地固守着一方区域市场。 羊城药业发展不尽人意 成为广州第一批股份制改革的企业,走上了包括房地产投资在内的多元化的道路。随之而来的却是连续几年的巨额亏损,最终资不抵债、负债经营。现实中的解决之道 为了求得更大的突破,尽管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境,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携手加多宝公司,依托红色王老吉,王老吉药业走出了困境,让一个享有170余年历史品牌的老字号企业重新焕发了春光。3、公司简介:王老吉的组成 加多宝-------------------广东加多宝饮料食品有限公司是香港加多宝集团在大陆地区设立的独家投资公司。公司主导产品是红色罐装王老吉饮料。 广州王老吉药业-------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 1828年,历经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中成药生产企业50强之一主要产品有王老吉系列、保济丸、保济口服液、小儿七星茶、清热暗疮片、克感利咽口服液、痰咳净、藿胆丸等。 2004年8月,东莞加多宝的“王老吉”红罐凉茶销售额突破了10亿元人民币,是2002年全年销售总额的5倍广州王老吉药业于2004年开始推出利乐包的绿罐包装,全年销售收入达到8,000万元。 广药王老吉和加多宝现在已开始广告时间上的互相配合,产品定位也有区别:红罐是高档,绿罐则定位中低档市场,主要针对中小城市以及腹地更广的农村地区。转自一网友的博客,仅供借鉴
6,蒙牛的市场营销
这种企业的资料应该去找厂家的人的咨询下比较好。你可以去找他们的客服。搜“琢么网”,登陆蒙牛客服平台和厂家的人交流一下~希望你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成功的成长,离不开成功的营销! 仅仅是短短的几年,蒙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竟然屹立于奶制品的华山之巅,凭什么? 研究蒙牛的营销之道,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关于营销和企业成长的有益思考。 蒙牛营销,至少有两个成功的基础:
第一, 是好产品
好产品制造强大的营销力!
今天的营销理论,五光十色,纷繁复杂,但是,身处企业,面对众多经营要求,使用众多营销手法,其出发点,首先要有一个好产品。
我很认同国内一位资深营销人的观点,那就是,中国市场营销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产品。蒙牛的成功,正是首先推出了一个好产品。
以广州市场为例,2000年的广州,并没有太强的喝奶习惯,本地也有燕塘、晨光等品牌,伊利、光明、达能等也早已进入。但是,在蒙牛之前,推广“鲜奶”、“酸奶”的很多,没有哪一个品牌强势推广“纯牛奶”!“纯牛奶”虽然只是一个概念,但是,它让消费者认为这种牛奶更有营养,比鲜奶更好。一个好的概念,使产品成功了一半,作为食品和日常消费品,如何实现反复购买,也是关键。蒙牛的纯牛奶,恰恰是口感特别香,浓浓的,不甜不腻,那种香浓的感觉,很容易让消费者认为这是好东西。正是有了这个好产品,蒙牛才能迅速征服消费者,侵略其他品牌。
而今,很多品牌只是醉心于产品概念的攫取,却不去关注产品质量,导致尝试性购买很多,反复购买很少,企业难于长久,很难做大。蒙牛在营销中,既重视概念,又重视产品质量,值得众多以为炒作概念的品牌思考。
纯牛奶成功之后,蒙牛进军冰淇淋市场,也是首先从好产品出发,一举成功。例如,其开发的“随变”冰淇淋,就是从大家经常说的口头禅寻找概念,“随变”这个名称,很容易记忆,很容易对话,如,吃什么冰淇淋?随便(随变)!通俗、幽默易传播。
第二, 是从企业能力和产品优势出发,执行切实可行的推广
蒙牛第一次把自己推广给消费者,靠的是有效推广!
记得,第一次看到蒙牛,是几年前。在广州我居住的小区附近,几个女孩子,在做液态奶的促销。她们穿着有点不伦不类的蒙古族传统服装,请人们品尝“蒙牛”这个新品牌,并打出了优惠的POP。纯粹是出于职业习惯,我去品尝了,并从方便的角度,买了一箱。
那是2000年的秋天,当时的广州,并不流行喝奶。但是,当我喝了蒙牛之后,顿觉这个新生品牌的牛奶,“味道好极了”,又浓又香,口感远胜于我曾经习惯的品牌。于是,我认定,如果这个品牌能坚持下去不死掉,坚持推广,一定能赢得市场的认同。
于是,我成了蒙牛的消费者。慢慢的,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同事,他们的早餐牛奶也开始喝蒙牛了(原来很多人早上不喝牛奶的),而且,大家会相互交流,共同赞赏这个新品牌“真的味道很香啊!”
没有太多广告,蒙牛通过推广,走出了“赢”销第一部。
根据经济学的观点,资源总是稀缺的!蒙牛起步之初,虽然有所家底,但是,肯定不宽裕。一个刚刚起步的企业,如何踏出市场推广的第一步,如何利用有限而宝贵的资源,去赢取第一场胜利?蒙牛提供了很好的案例。那就是,坚决根据企业的资源能力,从踏实的点对点的推广开始!
但是,坚实、艰苦的点对点的推广,并不是无可奈何之举,而是相对合理的资源发挥。想想蒙牛当年,没有品牌号召力,如果仅仅是做拉动营销,比较困难,投入大,风险大。但是,蒙牛好在哪里呢?如前文所述,蒙牛是一个好产品,是一个概念超前、口味香浓的好牛奶!作为一个好喝的牛奶,你反复通过广告说,不如让消费者尝一尝!所以,从营销的角度,从节省资源推广的角度,实地推广,推进市场对新品牌的接受,是蒙牛经济而有效的举措。
而市场上,太多奢望一喊成名的品牌,迷信广告一喊,市场开花。其实,每一个成功的品牌,每一个拉动市场的广告,都有其背后的基础,广告不过是其中的催化剂。每一个投广告的老板,在产品和营销政策都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每一个企图通过广告一喊成功的品牌,都要慎重。
在切入市场成功之后,蒙牛开始大踏步前进,开始更强的侵略和超越。
近年,中国奶制品市场,风起云涌,先是光明在全国自得其乐,各地都有自己的土品牌,突然,从内蒙古冒出一个“伊利”,搅得全国的奶品牌都竖起耳朵,警觉地看着市场;再突然,从内蒙古,从伊利卧榻之旁,又冒出个蒙牛,呼呼剌剌地侵略着大家的领地,甚至把伊利都甩在后边,成长为液态奶领先者。于是,液态奶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在竞争和成长中,我们依然看到蒙牛的睿智和犀利!
首先,还是产品。
蒙牛的产品概念开始宽泛,开始围绕生活需求,开发纯牛奶之外的众多产品。特浓奶、酸牛奶、甜牛奶、鲜奶干吃片等层出不穷。
在产品规格上,蒙牛敏锐地捕捉着消费者的心态,不断推出250ml、500ml和1L的单支装。
更令人欣赏的是,为了扩大超市的整箱销售,蒙牛很早就推出了12盒装的小箱包装。这样,就解决了很多家庭妇女采购时搬不动大箱的难题,在超市里大受欢迎。
其次,是终端的推广
当蒙牛发展起来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蒙牛几乎没有停顿过促销活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总能看到大堆大堆的蒙牛堆头促销,极具声势,赢得了很多的随机购买机会。
蒙牛的这种经常到几乎是常态的促销,甚至令我怀疑,蒙牛的定价策略很高明。那就是促销价就是其实际期望的零售价,但是,当他在商场报高了零售价之后,为自己经常性的促销赢得了条件,可以经常搞促销,经常带给消费者心动和惊喜。如果是这样,蒙牛的终端销售,棋高一着
第三,是陈列
蒙牛在终端,毫无疑问是推崇整箱陈列。除了单支陈列外,蒙牛借助其促销,大量进行货架上的整箱陈列。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整箱购买,习以为常,而蒙牛的这种陈列方式,恰恰扩大了单次购买量,自身销量无疑增加很多。
第四、是有效的广告和推广
当蒙牛成为领先品牌时,我们可以看到,蒙牛开始设立品牌区隔,开始强化广告拉动,开始重视事件营销,而不是保守。我们看到,近期,蒙牛的广告量很大,而且重视中央台的投放,借助中央台,树立领先品牌的权威形象。借助中国载人航天的壮举,蒙牛投巨资赞助,投巨资推广,从电视广告、路牌到终端,统一传播,形成了极大的品牌冲击和提升。
当品牌领先时,不保守,充满锐气,是蒙牛带给我们的重要借鉴。
以上,是从纯粹营销的角度,考察了蒙牛成功的原因。从企业经营和成长的角度,蒙牛的成功还有以下原因:
第一是人。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忽略,蒙牛背后的团队。蒙牛的经营团队,曾经是天下第一的伊利的“当家花旦”,蒙牛的策划人,曾经是成功的伊利的策划人。这个团队,就像当初的步步高一样,决不是简单的几个人,而是经营精英的集合,是智慧、经验的集合,是社会资源的爆发点。
第二是蒙牛所处地方政府的支持
第三是蒙牛的战略伙伴。据悉,利乐公司,对蒙牛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四是蒙牛的成功融资。在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蒙牛得到了各方资金的支持,包括股市融资。
第五是蒙牛的机制。好的机制,能缔造强大的生产力。从各方披露的信息来看,蒙牛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发挥人力资源能力的良好机制,企业运行在高效、积极、主动的状态下。
第六是区位优势。蒙牛做牛奶生意,有一个天然优势,就是能蒙古大草原。大草原、无污染、奶源好、口味香、营养好,这很容易让人接受。
成功自有道!
蒙牛的成功,是智慧和勤奋的结果,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也是同行迟钝、缺乏作为的结果。
从营销的角度,祝愿大家都从蒙牛的成功中汲取营养。
从国民健康和我自己健康的角度,期望蒙牛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香浓的牛奶里,不要进行太多的增稠剂和香味剂的添加。
对社会负责,奉献健康的产品,才能建设长久健康的企业。
文章TAG:
食品 食品行业 行业 营销 食品行业营销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