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钢魏氏组织超标是什么原因,魏氏组织能否导致铸件开裂
来源:整理 编辑:网络营销 2023-11-12 14:09:05
本文目录一览
1,魏氏组织能否导致铸件开裂
铸件浇注的时候不会由于浇注温度过高或冷却速度过快产生魏氏组织。铸件在试压的时候突然开裂,端面局部有魏氏组织,能断定开裂的原因是由于产生魏氏组织。
2,紧急求助魏氏体
浇铸温度过高,浇铸后冷却速度太快,都是形成魏氏组织的原因。魏氏组织硬而脆,严重的话对零件的机械性能造成严重影响。浇铸温度过高,浇铸后冷却速度太快,都是形成魏氏组织的原因。魏氏组织硬而脆,严重的话对零件的机械性能造成严重影响。
3,问一下45号钢正火出现魏氏组织硬度同比正常正火硬度是偏低还是偏
魏氏组织的形成主要是温度过高,冷速过快或过慢都不会形成魏氏组织。至于硬度,说不准,个人感觉比正火便低。回复 3# 是慢吧?形成魏氏组织的冷速介于正火与退火之间。45钢正火硬度为220 hbs。45钢都要调质到290hbs。
4,魏氏组织是过热造成的吗
在热处理中 是不是只有 正火温度高 或者锻造组织 有魏氏组织魏氏组织是不是 不仅仅在钢铁材料中?? 在其他有色金属中也会有吧?魏氏组织是不是 不仅仅在钢铁材料中?? 在其他有色金属中也会有吧?在渗碳淬火时是过热造成的!!在正火是也是温度偏高造成的!! 速冷不一定能完全避免!在渗碳淬火时是过热造成的!!在正火是也是温度偏高造成的!! 速冷不一定能完全避免!
5,我公司生产ZG270500铸钢件金相中有魏氏组织不知它是怎样产
钢材进行热加工和热处理,如果加热温度控制不当,加热不均会使材料超温,导致材料机械性能恶化。根据超温的程度和时间长短,钢材会发生脱碳,过热和过烧现象。 当高温加热后,在第一阶段加热, 在此阶段加热后冷却,当冷至Ar3温度,A析出F,至Ar1,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P。 如在Ar3至Ar1冷却较快,会析出F的魏氏体组织。降低钢的冲击性能,会使钢的机械性能恶化。 在焊接冶金过程中,由于受热温度和很高,使奥氏体晶粒发生严重的长大现象,冷却后得到晶粒粗大的地热组织,故称为过热区。此区的塑性差,韧性低,硬度高。其组织为粗大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在有的情况下,如气焊导热条件较差时,甚至可获得魏氏体组织。 .粗大组织的遗传:有粗大马氏体、贝氏体、魏氏体组织的钢件重新奥氏化时,以慢速加热到常规的淬火温度,甚至再低一些,其奥氏体晶粒仍然是粗大的,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性。要消除粗大组织的遗传性,可采用中间退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处理。
6,30号钢的魏氏组织怎么形成的怎么消除
魏氏组织;形成因素;消除措施0.引言在实际热处理生产中,常常出现具有先共析片(针)状铁素体或针(片)状渗碳体的组织,即所谓的魏氏组织(W)。大多数认为,魏氏组织对钢的力学性能是不利的。原因是珠光体基体上分布的针状铁素体,不但切割了基体组织,并且如同一些楔状物造成应力集中,形成裂纹核心,并沿铁素体扩展,使钢的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所以,为了弄清魏氏组织的形成因素并能在实际生产中有效预防和消除,研究者做了大量实践,并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专著,笔者现将相关成果进行了总结。影响魏氏组织形成因素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1.加热温度的影响为了充分了解在何种温度下易出现魏氏组织, 研究人员对高线生产的 12mmML35钢进行了不同的加热温度、保温7 分钟后空冷以及在300℃的回火炉中保温30分钟开启炉门冷却, 检验金相组织的变化情况,其结果如下:当加热到850℃时,冷却后的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当加热到900℃时,冷却后的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部分魏氏组织;当加热到950℃时,冷却后的金相组织为大部分魏氏组织+少量正常(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当加热到1000℃时,冷却后的金相组织为大量魏氏组织+少量正常(铁素体+珠光体)组织。从实验室模拟的情况看:ML35钢材加热到900℃以上, 冷却后钢中即出现了魏氏组织,这与实际生产测的结果基本吻合。不同的是在300℃的回火炉中保温30分钟,开启炉门冷却,出现的魏氏组织的量比采用空冷的少。虽然实验室模拟的冷却情况与现场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其结果可以说明: 终轧温度高是ML35钢产生魏氏组织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在合适的温度下生产钢材,避免过高的加热温度,才能有效消除和预防钢中出现魏氏组织。2.冷却速度的影响大量工艺实践证明,魏氏组织只能在一定范围的冷却速度下才能形成。为了测定魏氏组织的临界冷却速度,一般情况下采用端淬法。首先,对试样进行一段耐火材料保护,其目的在于端淬过程沿纵向试样获得较大的冷速梯度,以便在一个试样上同时测得上临界点和下临界点。然后将上述用耐火材料保护的端淬试样在箱式电阻炉中加热到920℃,保温90min,出炉后喷水端淬。端淬后的试样沿纵向抛光腐蚀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在试样上端和下端分别观测到出现魏氏组织的一个分界点,根据实验结果:随着冷速的不同,魏氏组织的相对量和析出形态有明显的不同,从左边端部开始,由于水冷冷速大,组织为马氏体,没有魏氏组织;从端部10mm处往右边开始魏氏组织量逐渐增多,铁素体针逐渐增大;至耐火材料保护部位,无魏氏组织,为等轴的铁素体+珠光体。以上实验充分证明了冷却速度对魏氏体形成的影响,魏氏组织是在一定的冷速范围内形成的。在该冷速范围内,先共析铁素体将由一部分呈针状魏氏组织形态存在,过慢(等轴铁素体+珠光体)或过快(马氏体)的冷速都不出现魏氏组织。因此,在热处理过程中,为了避免魏氏组织的产生及其对工件力学性能的不利影响,应尽量控制工件的冷却速度,避开魏氏体形成的温度范围,以提高工件的综合力学性能。3.碳(合金)量的影响碳含量减少使先共析铁素体组织增多,当出现过热时,在一定的冷却速度下,铁素体首先在奥氏体晶界上成核,向奥氏体晶粒内部呈羽毛状长大,使碳原子发生扩散。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晶粒趋向粗大,在较低的冷却速度下会出现魏氏体组织。由此可以看出,钢中的魏氏组织主要来自于先共析铁素体(有时也可来自于先共析渗碳体),而先共析组织的含量取决于钢中碳元素的浓度,所以说,含碳量也是影响钢中魏氏组织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含碳量<0.1%时,为粒状组织;含碳量为0.3-0.5%时,为网状组织;含碳量>0.5时,为珠光体;只有碳含量在0.2%左右时才有魏氏组织产生。之后随着碳含量的升高,其逐渐接近钢的共析成分,先共析组织越难析出,魏氏组织也就逐渐消失。经大量实验证明,当钢的碳含量超过0.6%时,魏氏组织铁素体就难以再形成。另外,影响魏氏组织形成的不仅是碳含量,在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合金元素也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当钢中加入Mn元素时,会促进魏氏组织铁素体的形成;而如果在其中加入Mo、Cr、Si等元素时,则会阻碍魏氏组织的形成。因此,在热处理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魏氏组织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注意钢中碳及合金元素的影响,并通过控制合金的种类和含量来控制魏氏组织的产生。4.晶粒度的影响一般认为,奥氏体晶粒越粗大,越容易形成魏氏组织,而魏氏组织也往往与粗大的奥氏体晶粒伴生。实验中测得,在不同的奥氏体化加热温度条件下、采用同一冷却速度进行冷却,随着温度的变化,魏氏组织的数量和形态有很大的不同:温度低于900℃时,晶粒度在8.0~8.5 级,魏氏组织量较少;温度在950℃~1000℃范围,晶粒开始长大、晶粒度在6.0-7.0范围,魏氏组织量增加;温度在1050℃~1100℃范围,晶粒粗化、晶粒度在3.5~5.0范围,铁素体针的尺度增大,魏氏组织级别明显增大。应该指出,当钢的奥氏体晶粒较小,存在少量魏氏组织铁素体时,并不明显降低钢的力学性能,在这种情况下钢件仍可使用。只有当奥氏体晶粒粗大,出现粗大的魏氏组织铁素体时,才使钢的强度降低,特别是韧性显著下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有效消除魏氏组织,可以采取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及锻造等工艺。5.结语以上具体分析了钢中形成魏氏组织的具体因素,因此我们可根据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消除措施:①调整合适的热处理温度,避免过高温度;②过快或过慢的冷却速度都会抑制它的形成,因此在生产中要避开形成魏氏体的冷却速度范围;③选择碳含量合适的钢材,并可以通过添加适当合金元素的方法控制魏氏组织的形成;④采取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及锻造等工艺,消除粗大的奥氏体晶粒。
文章TAG:
圆钢魏氏组织超标是什么原因 魏氏组织能否导致铸件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