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榨菜的制作方法

榨菜有很多种吃法, 推荐最经典的“榨菜肉丝”主料:净瘦肉三两、榨菜二两五钱、酱油四钱、混合油一两、葱白一两、水豆粉一两、鲜汤一两五钱。做法:1、将榨菜用刀去筋皮,切成丝,将猪肉洗净切成二粗丝,葱白切成细丝。2、炒锅放旺火上,放入混合油烧至五成熟,将肉丝用酱油、水豆粉拦匀下锅,炒至肉散至发白。即下榨菜丝、葱丝一起炒匀,放入少许汤炒转起锅即成。特点是: 色泽美观、鲜香脆嫩、宜佐酒饭。
榨菜制作方法原料用量用一只能容300公斤的鉄缸,先在缸底撒盐0.125公斤,再倒人25公斤菜,轻轻踏至菜出汁后加盐、加菜,依次进行,直至腌满缸,再在上面撒盐1公斤,用大石块压下,不使菜块浮动。每批鲜菜倒人缸内的厚度,以15厘米为限,加盐时应坚持下层少上层多。腌制的时间不要超过2天,如气候不正常,腌一天即应翻缸或上囤,以免腌制的时间过长造成菜块发热、变黄,影响质量。在翻缸或上囤时,必须把菜块在原缸盐水中淘洗干净后取出,防止日晒、雨淋使菜块褪色。上囤的,囤基要垫-上竹帘,囤圈围直,囤中菜块也要层层踏实,囤面铺上麻袋等物,上压重石,出囤率以掌握在52%—56%为宜。复腌过程经过第一次腌制后,便可进行复腌,方法与第一次相同,只是每100公斤腌制榨菜用盐约5公斤,每批厚度为12厘米左右,缸内不要腌得太满,上盖竹帘再压石。第二次腌的时间较长,如发现缸面上出现白花,应随时除去。成熟度达90%时,即可出缸进行加工。出缸时在原盐水中淘洗干净,即可将废皮剪去,剔除老筋,剪成半圆形,修得光滑软熟即可。修好后菜块分别在三缸盐水中浸润、初洗、复洗,然后滤干即可上榨,平均榨率为鲜菜360~380公斤出干菜100公斤。

榨菜的制作方法

2,南京有什么好吃的小吃啊

旧时,南京小吃以夫子庙一带的最盛。大大小小,不下二十余家。像新奇芳阁、奎光阁、月来阁、蒋有记、雪园、永和园、六风居、五风居、德顺居、龙门居等,无一不是有名望的小吃馆子。 干丝与烧饼.南京人喜食的小吃品类众多。如小笼包子、拉面、薄饼、葱油饼、豆腐涝、汤面饺、菜包、酥油烧饼、甜豆沙包、鸡面干丝、春卷、烧饼、牛肉汤、小笼包饺、压面、蟹黄面、长鱼面、牛肉锅贴、回卤干、卤茶鸡蛋、糖粥藕等。其中,干丝与烧饼是南京人最喜欢的大众化食品之一。市民百姓少它不得,达官显贵也常拿它来调换口味,因此,当年南京的大小菜馆,无不兼营干丝、烧饼。到茶馆去吃东西,都是先上干丝,再吃其他,专卖清茶的茶馆是没有的。 最好吃的烧卖:五台山保龄球馆对面,左、中、右三家,中间的那家最棒。
秦淮风味名点小吃为“秦淮八绝”现推荐给广大游客。 “一绝”为魁光阁的五香茶叶蛋、五香豆、雨花茶; “二绝”为永和园的开洋干丝、蟹壳黄烧饼; “三绝”为奇芳阁的麻油干丝、鸭油酥烧饼 ; “四绝”为六凤居的豆腐涝、葱油饼; “五绝”为奇芳阁的什锦菜包、鸡丝面; “六绝”为蒋有记的牛肉汤、牛肉锅; “七绝”为瞻园面馆的薄皮包饺、红汤爆鱼面; “八绝”为莲湖甜食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五色糕团 餐饮介绍 南京菜一向称为京苏大菜,厨师则自称“京苏帮”。 南京菜以选料严谨、制作精细、突出主料、玲珑细巧、色泽艳丽著称,并按时令季节不断翻新品种。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菜肴讲究原汁原味,以鲜、香、酥、烂、嫩为主。其形硬而质软,汤浓而香醇,肥而不腻,淡而不薄。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南京的制鸭技术久负盛名,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时期就有记载。南京的鸭肴是闻名全国的,除金陵烤鸭外,板鸭、盐水鸭、烧鸭、金陵酱鸭、香酥鸭、八宝珍珠鸭、咸鸭肫等也各具特色。 此外,南京的龙池鲫鱼,以它的头小、体大背厚腹空、肉细嫩而鲜美闻名遐迩,水产中的“水八鲜”为鱼、菱、藕、茭白、茨菇、水芹、鸡头果、莲蓬,是中秋佳节丰富市民菜篮子的佳品。 夫子庙的大石坝街和湖南路的狮子桥为著名的美食街,有很多特色小吃,如回味鸭血粉丝、狮王府狮子头、尹氏鸡汁汤包等,有机会一定要品尝。 秦淮八绝:所谓“秦淮八绝”,指南京八家小吃馆的十六道名点:魁光阁的五香茶叶蛋、五香豆;永和园的蟹壳黄烧饼、开洋干丝;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麻油干丝;六凤居的葱油饼、豆腐脑儿;奇芳阁的什锦菜包、鸡丝面;蒋有记的牛肉锅贴、牛肉汤;瞻园面馆的薄皮包饺、红汤爆鱼面;莲湖糕团店的五色小糕、桂花夹心小元宵。另还有不同版本,比如有些版本中就包括回卤干。部分店家已经歇业了,比如魁光阁,有些店的水平不过如此,不可迷信。夫子庙很多餐厅都有小吃套餐,可以一次尝遍秦淮八绝,但是最好找家大店,能保证口味。推荐去状元楼、贵宾楼或秦淮人家,当然价格也相当不菲(一般人均需100元以上)。

南京有什么好吃的小吃啊

3,凤县有什么特色小吃啊

一、凤县腊肉  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7~15天后,用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松柏枝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薰干。二、凤县浆粑馍  凤县浆粑馍做浆粑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硬顶玉米剥下后,加少量清水磨细,然后将磨细的糊状浆粑摊在包包菜叶上,再把备好的核桃仁、辣椒、调料放在上面,卷成放在蒸笼里,约半小时即成。另一种方法是将磨细的糊状浆粑,放在锅里烙成薄饼子,吃时蘸蜂蜜,也可将饼子晒干后切成小块,炒肉吃,味道更好。但不论用哪种方法做成的浆粑馍,吃起来都别有风味。三、凤县窝窝菜  冬日里,把整朵白菜或包包菜淘洗干净,并在开水锅里翻两过后,捞出;在干净缸里撒一层凤县特有的大红袍花椒,然后摆放一层白菜或包包菜,然后再撒上一层花椒和生姜片,依次摆放,再倒入少许生凉水,漫过缸内的菜,最后把一块大石压在缸内,防止白菜或包包菜漂起。隔约两三天翻搅一次,菜味变酸后,方可食用。但须注意:切忌混入带油腻的餐具,如铁勺、筷子等,以免变质。四、凤县浆水鱼鱼  凤县浆水鱼鱼凤县老少皆能作,依凉水加白矾将苞谷面粉搓成硬团,后以凉水和成粉糊,使其有韧性。锅水开沸,粉糊徐徐倒入,搅,粉糊熟透,压火,以木勺着底再搅,锅离火,取漏勺,盛之下漏凉水盆内;“鱼”,则生动也。漏勺先为葫芦瓢作,火筷烙漏眼;后为瓦制;现多为铝制品。漏雨可凉吃,滑、软,进口待咬时却顺喉而下,有活吞之美感。易饱,亦易饥。五、干脚棒  先把干豆角用水泡发,接着把挂好的腊肉猪腿放在开水锅里煮一小会。再将猪腿切成大块,放在油锅里炒一下,然后放一些干豆角,配上葱、姜、蒜、酱油、干辣椒,放水用小火焖。水不要放太多适量。最后放味精就行了。六、洋芋煎饼   洋芋煎饼:洋芋去皮,擦成末状物,加适量面粉,搅到像煎饼糊糊一样时,在平锅上煎熟,即成洋芋煎饼。七、凤县浆水面  凤县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浆水菜的菜以芹菜为佳,白菜、萝卜缨也可。制作时,将菜洗净,在沸水中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至二日待菜色变为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葱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烩入炒熟的浆水菜作为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之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的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的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
凤县的小吃有很多的,有机会一定要来尝尝啊
豆花、油茶、擀、蒸、烙、炒面皮、面皮荚馍、系列面食
豆花、擀、蒸、烙 面皮 热米皮菜豆腐
很多小吃

凤县有什么特色小吃啊

4,青团子怎么做

方法一把艾草洗干净用水焯一下,在焯的时候,可以加一点点石灰水,这样能去掉苦涩味,如果不加,就多洗几遍,问题也不大。然后加点水,用家用的搅拌机打碎就可以得到艾草汁了。把糯米粉和黏米粉按3∶1的量调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面团,然后加入豆沙馅,包成拳头大小的团子。注意,是小孩的拳头。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上火蒸。蒸熟后把青团放凉了,就可以吃了。方法二艾草摘取嫩茎和叶,洗净后放入和有碱水(碱水有保持青绿颜色的作用)的沸水中,煮沸待艾草发软后捞出滤出汁水待用,做青团之前再用清水洗去碱水,再把这些漂洗干净的艾草用纱布包着挤干水份后用刀斩碎,再用手掰成一小戳一小戳的待用。糯米粉与籼米粉以一比一的比例对和后加水和至半潮,把粉放入大蒸笼,粉顶上放艾草,开蒸。待香味四溢时蒸熟了,端起蒸笼倒到石臼中,男人握大石杵先用小气拈,把艾草和粉拈在一起,拈完了,男人捣、女人在一边翻着粉。每捣一下就要翻一下盖住捣出来的窟窿。最后粉变成了粘滑的没有颗粒感了,就可以拎到盆里放在桌子上了。这时要赶紧趁热“捉”,把这个半成品拉出来再从拇指与食指间挤出一个小团,拍扁了裹上金黄色的松花粉,一个又香又滑又糯的青团出炉了。方法三材料主料: 糯米面、菜汁辅料: 澄粉、馅料调料:开水、猪油步骤糯米粉倒入容器中再倒入菜汁混合均匀另取个容器,放入澄粉(也可以用粘米粉)再加入开水搅拌成团将糯米粉面团和澄粉面团放在一起揉均匀后,再放一勺猪油再揉成团即可。如果有些沾,可以在案板上撒些澄粉然后将绿色面团分成10份包入绿豆馅料,最普通的就是红豆。惭惭发展成咸味的,肉的。果味的包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地用手推上去,和做月饼的手法一致包好后,青团表面是光滑的将青团放在涂过油的蒸笼上,或者放在硅油纸上冷水上锅,蒸10分钟即可方法四江苏宜兴一带使用苎麻嫩叶,俗称绿苎头。苎麻叶有清热利尿,安胎止血,解毒的作用。苎麻一年四季常绿,采摘苎麻尖端嫩叶,去掉叶脉(粗的部分),[1]入锅煮,水开后三四分钟捞出,挤掉水分,拌入生石灰粉,放置一夜就可使用,也可以储藏在瓶罐里常年使用。 使用的时候,洗掉石灰残渣,拌入米粉即可。注: 石灰是无毒的,只是有较强的腐蚀性。煮过的苎麻叶里又大量果胶等酸性物质,与石灰粉产生中和反应分解掉,不影响口感。制作提示青团可以保存二三天。如果不及时吃,每个小青团包上保鲜膜保鲜,吃时依然口感很好。菜汁以前都用一些野菜的汁,有些特别清香味的。如果没有,可以用绿色蔬菜的汁来代替。蔬菜汁的做法,取绿色叶状菜少许清洗干净,焯水后,放凉水中。然后切成段,加少许水用搅拌机搅拌成汁。馅料根据各人喜欢,可以随意选择。蒸的时间不要过长,一般10分钟即可。
青团子从前是江南地方清明节扫墓用的祭物,皮子粳糯混杂,馅心酿制粗糙,一般为农家自食。传说清朝末年,正仪镇有个叫赵慧的女子,发现一种酱麦草是做青团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团子更为柔软细腻,又不粘牙,存放数天不破裂、不发硬、不变色。后来正仪镇中心桥南一爿糕团店的陈四宝老大娘从赵慧处学得了这个秘方,从此青团子供应于市场,成了一种色味兼美,饶有乡土特色的点心。而后在改进团子馅心上又下了功夫,用百果心,采用枣子去核切成细粒,加白糖、玫瑰花、松仁配合;另一种是豆沙心。在这两种馅心做成的团子中嵌一小块水晶般的猪油,这样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压舌生香,其味醇美。从此正仪青团子的色、香、味胜过苏州黄天源、上海沈大成而闻名于苏沪一带。苏州一年四季各个时令都有各种名堂的糕团: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按着这口诀,一一吃过来,一年也就到头了,如此周而复始。相传青团子是用雀麦草汁和入糯米,一起舂合,使糯米浸入草汁成泥,变为碧翠色。以此用来包入豆沙或枣泥,再用芦叶垫底入笼,蒸熟即成。明郎瑛《七修类稿》中曾记载:"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另外还有个传说跟大禹有关。当年大禹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人,他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相传苏州有位年青的后生,见清明节人们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认为这样不配大禹生前节约的品格,大禹在九泉之下一定不安心。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他与大家商量用麦叶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团子,将青团子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士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习俗。这个传说与郎瑛的记载倒也并无特别的矛盾之处,只是使用的植物不同。查查青团的做法,发现还有更多的说法,有的说用青菜汁,有的说用清明茶或艾叶粉,过程倒都差不多,绿色汁液和咸盐或石灰一起煮熟,漂去苦涩味后,捣烂,配上糯米、早籼米磨成的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也有用枣泥、玫瑰等等其它馅料的,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另用熟菜油均匀地用毛刷刷在团子的表面——这就成了。最有名的“正仪青团” 采用一种叫“浆麦草”的野草洗干净泡在盛石灰的盆里,在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捣烂,拧出青汁。正仪青团的特点是存放七天不破、不裂、不变色,刚出笼的团子葱绿如碧玉,油亮似翡翠,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在清末年间曾被列为节令贡品。苏州城内最负声名的当属“黄天源糕团店”的了。这当儿估计早已人满为患,队伍大概排出去很远了。另外采芝斋的销售量也很惊人。前两天在超市里看到保鲜装的一盒盒青团摆得如小山般

5,九嶷山是哪九座山

九嶷山位于宁远县城南60里,素以独特的风光,奇异的溶洞,古老的文物,动人的传说,驰名中外,令人神往。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史记·五帝本纪》: “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水经注》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邵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传说,舜帝死后,二妃娥皇女英千里迢迢前来寻觅,溯潇水而上,沿大小紫荆河而下;由于九峰相仿,令人疑惑,终未得见。 九嶷山,九峰耸立,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域、石楼、朱明、潇韶八峰,拔地而起,如众星拱月,簇拥着舜源峰,紧紧依偎在两旁的娥皇峰与女英峰,特别端庄秀丽,婀娜多姿。登临舜源峰,极目远眺,莽莽群山,绵延起伏,如千帆竞发,奔腾而来,不禁使人想起“万里江山朝九嶷”的佳句。 舜源峰下,有舜庙,红墙碧瓦掩映在绿树丛中,秦松汉柏高耸入云,香杉修竹茂密苍翠。碑碣林立,古迹甚多。 ....前人有诗云:“万里辞黄屋,千秋寄碧岭。莫嫌山庙冷,方称土阶心,木石时为偶,英皇恨转深。微闻松林里,佻偬凤仪音。”召集这里办起了九嶷中学和九嶷山学院,琅琅的读书声,代替了古时的木鱼声,给九嶷山增添了生气。 旅游景观—概况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省南部,宁远县境内,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2000余里,南接罗浮,北连衡岳。史载:“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担,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相传舜帝死后,二妃娥皇、女英千里迢迢前来寻觅,溯潇水而上,沿大小紫荆河而下,由于九峰相似,令人疑惑,终未得见。九嶷山峰耸翠,巍峨壮丽,溶洞密布,绿水常流,自然风光十分秀丽。最著名的景点有舜源峰、舜帝庙、三分石、宁远文庙以及紫霞岩、玉琯岩等。九嶷山是一个瑶族聚居区,瑶族的瑶歌、长鼓舞,以及瑶家姑娘出嫁“坐歌堂”的婚俗,都是风趣而极富情致的活动,可使人永志不忘。此外瑶家的银饰、刺绣、编织、挑花等,都是久负盛名的手工工艺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旅游景观—舜源峰 九嶷山主峰,海拔1959米,居中间位置,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楼、朱明、潇韶八峰,拔地而起,如众星拱月,族拥着舜源。紧紧依偎在两旁的娥皇峰和女英峰,特别端庄秀丽,婀娜多姿。相传舜源峰因舜帝驾崩后葬于山脚下而得名,娥皇、女英二峰则相传是舜帝二妃的化身。当年二妃寻找舜帝未着,被大风阻于洞庭湖的君山,死后遂化作两座山峰,护立在舜峰的两旁。九嶷山九峰中,舜源峰最高,巍然耸立,登临峰顶,极目远眺,莽莽群山,绵延起伏,如千帆竞发,奔腾而来,使人有“万里江山朝九嶷”之感。 旅游景观—舜帝庙 位于舜源峰脚下,与娥皇峰对峙。原是一座红墙绿瓦建筑,座北朝南,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由照壁、午门、拜亭、正殿、寝殿、省牲亭及左、右朝房构成。围墙长约540米,占地约80000平方米。左右两房有二井,名龙眼井。庙前照壁上的“九嶷山”三个大字,为玉琯岩石刻的拓片,出于宋代道州刺史方信孺手笔,白底黑字,于三里远的凉伞坳即清晰可见。入午门,有左、右、中三个石阶上于拜亭。拜亭三楹,气势雄浑。历代皇朝派官祭舜陵,即在拜亭举行祭祀仪式。亭式有一石碑,高2.7米,宽1.8米,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立之“抚瑶颂碑”。拜亭左壁曾做有清代人李永绍所绘“九嶷山图”石刻一方,长0.8米,宽0.5米,刻九峰全景。正殿为舜庙之主体建筑,重檐斗拱甚为壮观。其结构与历代帝王宫殿相同。左右两侧为朝房和碑亭。右侧靠围墙处,大石拥立,树木清幽,石上刻有“正穴”二字。过正殿沿石级而上为寝殿。内奉舜陵石碑一块,高3米,宽2米,上刻隶书“帝舜有虞氏之陵”。舜庙四周,枫柏扶荫,显得庄严而肃穆。旁有香杉15株,大可连抱,质地坚韧,旃香如旃檀,与常杉有异,故名香杉。舜帝庙的大部建筑早年已毁,目前正在进行全面修复,但华夏子孙祭祀舜帝的活动,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从来没有停止,特别是每年清明节前后,前往拜祭的人络绎不绝。 旅游景观—三分石 又名三峰石,离舜庙约25公里,为九嶷第二高峰。那里三峰耸立,高插云天。山峰岩缝间,有清泉脉脉下泻,如瀑布垂练。峰顶常有浮云缭绕,平常很难见到它的真面目,只有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之时,才向人们展现其雄姿。三分石南面万山中,有荆竹丛生,竹尾下垂着地,如碧线带,随风飘拂沙沙作响,后人称之为斑竹扫墓。三分石下面,有斑竹遍布。斑竹因有泪痕似的斑点而得名。相传当年二妃寻找舜帝来到三分石下,遇一老翁告知舜帝愤斩孽龙,负伤身亡,葬于峰下,悲痛万分,哭了七天七夜。她们的眼泪洒在竹上,留下了点点斑痕,是为斑竹。 旅游景观—紫霞岩 又名重华岩,为一宏大的石灰岩溶洞,因洞是一高数丈的岩石,在日光的斜照下,变得紫气缥绕,故称紫霞岩。紫霞岩分外岩和内岩。外岩甚为宽敞明亮,下有石田,级级相承,水从石顶洗涮而下,流入石田之中。内岩从外岩右侧一洞口进入,岩内曲折黑暗,钟乳或垂或立,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入内百余步,即闻潺潺流水之声,有莲花般的钟乳立于水中,此曰:“水打莲花”。再入内,依次还有“猴子把洞”、“无为洞”、“读书堂”、“仙人田”、“八音石”、“九曲黄河”等景观。“九曲黄河”景观最具特色,入内只见流水清冽,淙淙作响,却不知来自何处,流向何方。因其有九渡回环,故曰“九曲黄河”。 旅游景观—玉琯岩 位于舜源峰南2公里处。为一石山溶洞,洞外潇水支流有如一条玉带,绕山而过。洞宽约7米,高3至4米,溶洞不深,豁达明亮。洞口壁额有宋人李挺祖书“玉琯岩”。右壁刻有宋道州刺史方信孺所书“九嶷山”三个大字,字高1.8米,宽1.9米,笔力苍劲遒拔。旁刻有汉蔡邕的《九嶷山铭》,洞壁还有历代名人的题字和诗文。与紫霞岩联成一气,自成一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景观—九嶷山铭碑 位于九嶷山玉琯岩上。碑高0.53米,宽0.63米,铭文9行,字径约0.05米,跋语作5行,字较小,于铭事后。铭事为东汉蔡邕作。据《金石文录》云,碑文“取法汉隶,结构有体,在宋人中亦有可多得”。其铭文是:“岩岩九嶷,峻极于天,能角肤合,兴布建云。明风嘉雨,浸润下民,芒芒南土,实桢厥勋。建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以孝蒸蒸。师锡帝世,尧而授徵,受终文祖,璇玑是承。大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九嶷,解体而升,登此崖嵬,托灵神仙。”碑文为宋淳佑六年(1246)郡守李袭之所刻。 旅游景观—宁远文庙 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远县城。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光绪年间所建,为湖南迄今保护最完好的一座文庙。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后殿、戟门、棂星门、东西廊庑和伴池,占地约9000平方米。气势雄浑,风格古朴,布局严谨。大成殿歇山重檐,殿宇轩昂,为宫殿型风格。后殿为悬山重檐,檐口采用卷棚形式。文庙雕刻精美,十二根石柱浮雕龙凤纹饰,大成殿前石质的五龙浮雕,栩栩如生,艺术价值很高。 名特产品—九嶷斑竹 又名湘妃竹、泪竹,是我国一种稀有珍贵的竹子。斑竹的外皮,有逼真的泪痕和指痕,呈棕黑色或紫晕色。“斑竹一枝千滴泪”,传为舜帝南巡,死于苍梧,娥皇、女英二妃寻觅未着,泪洒竹上,即成斑竹。斑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用斑竹制成的手杖、毛笔,深得人们喜爱。据生物学家考察,九嶷山区原有一个斑竹林带,分布于宁远、蓝山、江华、道县等四县的毗邻山区,现只剩460多亩。1981年,这一带已建立斑竹自然保护区。

6,纸是谁发明发展史是怎么的

造纸术相传是由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63-121年)所发明,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就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在中国,造纸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楚、体系分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其他文字载体 主条目:文献 在纸尚未问世之前,古代中国的文字资料有许多不同的载体。 甲骨,指龟甲与兽骨(大多使用牛肩胛骨,面积大而平整,利于刻划),主要应用于于商代,作为占卜之用。据学者郭沫若研究,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所以其起源约可回溯至西元前3000年。 金,即指各种金属器具,应用得最多的为青铜,即铜与锡的合金,也有少量铁、金、银等,流传于先秦时期。当时文字多铭刻于钟、鼎等典礼仪式用品,故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石:以石为载体的文献包括碣、碑、崖刻等,从秦朝到现代都有应用。 竹、木:将竹或木头劈成长而窄的竹片(木片),称为竹简(木简),可用来记录文字,广泛应用于先秦至三国两晋时期。此外,还有以宽木板作为书写载体的,称为牍。 帛,是古代高贵的纺织品,由蚕丝制成,质轻、柔软而坚韧,是很理想的书写用品。但是产量少、价钱昻贵,一般人用不起。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年代约在西元前193年,内有帛书多卷,内容包含历史(如《春秋》)、哲学(如《老子》)、医学(经络、养生)等,是一笔珍贵的人类遗产。 [编辑] 纸的发展史 1957年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古纸,世称灞桥纸。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发明的纸。经鉴定,该纸是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制作技术较原始,质地粗糙,还不便于书写。 造纸技术改良者蔡伦蔡伦于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汉章帝建初年间,担任小黄门(较低品级的太监职位)。汉和帝即位之后,升任中常侍,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的谋划。蔡伦有真才实学,为官尽忠职守,多次不惜触犯皇帝的威严,进谏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后来,蔡伦担任尚方令,监督宫廷物品的制作。人们认为就是从这个时候,蔡伦开始接触东汉最好的手工工艺,并改进当时的造纸技术。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自古以来,书籍文档都是用竹简来做书写载体的,后来出现了质地轻柔的缣帛,但是用缣帛制纸的费用很高昂,而竹简又笨重,于是蔡伦想进行技术创新,改用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等廉价之物造纸,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为纸的普及准备了条件。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改进造纸术的成果报告给皇帝,皇帝对蔡伦的才能非常赞赏,并把改进过的造纸技术向各地推广,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伦为龙亭侯,所以后来人们都把纸称为“蔡侯纸”。 [编辑] 材料 [编辑] 古代材料 Image:蔡侯纸.jpg 蔡侯纸 [编辑] 原料 使用了桑皮、楮皮、三桠、荛花等植物做为原料。 [编辑] 助料 在造纸的过程中,使用的助料有很多,最基本的为蒸煮与漂白两种。蒸煮助料的作用为去除原料中的杂质,以便取得纤维;漂白助料的作用为去除其中的色素。 [编辑] 现代材料 造纸的纤维来源于:麻、棉、藤、桑皮、檀皮、芙蓉皮、稻杆、麦杆、竹等。 [编辑] 过程 [编辑] 古代 参照右上方图片,有五个主要的步骤。从图中可知当时中国的造纸业已经相当成熟,每道工序的专家各司其职,并且已开发出一些造纸专用的设备。 斩竹漂塘: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鱼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图中可见大锅中的碎料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 荡料入帘: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覆帘压纸: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 透火焙干:把压到半干的纸膜贴在炉火边上烘干,揭下即为成品。 [编辑] 现代 现今科技一日千里,制纸工序已经机械化了。 [编辑] 纸浆 磨木纸浆(Groundwood Pulp) 利用机械碾磨力以取得木材纤维,又称为机械纸浆(mechanical pulp),主要可再分为一般机械浆、精制机械浆、热磨机械浆等。 化学纸浆(Chemical Pulp) 利用化学法将纤维与木质素分开以取得木材纤维,主要可再分为苏打浆、亚硫酸盐浆、硫酸盐浆等。 半化学纸浆(Semichemical Pulp) 结合机械法与化学法之制浆方式,可再分为中性半化学浆、冷苏打浆、化学机械浆等。 [编辑] 机械造纸工序 国际纸业的造纸厂造纸的木材锯成合适的呎吋后即进行去皮的工序,将原木放入大型滚筒内,滚筒转动时原木互相磨擦而去除树皮,脱落的树皮会用作锅炉的燃料,去皮后的原木会被切割成1.5到2吋,厚度0.25吋的方形木片,软木(Softwood)片及硬木(hardwood)片因物理特性不同而需分开处理。 木材由细小的细胞膜质纤维(cellulose fibers)以称为木质素(lignin)的胶状物质黏合组成,制造纸浆时利用化学物蒸煮木片分解木质素从而而将纤维分离。将木片放入称为消化器(digesters)的巨大容器内,其功能类似厨房用的压力锅(pressure cooker),木片及化学物在加压下蒸煮1.5到4小时直至成为湿软如燕麦片的混合物,分离后的纤维可悬浮于水上。混合物经清洗以去除剩余的化学物和分解的木质素及漂白至合适的白度(whiteness)。从这里纸浆要通过一系列精链机(refiners),将纸浆内的纤维壁上线状元素松閞令表层粗糙,纤维互相缠著成为张状。接著加上染料(dyes)及其他添加剂使成品的纸张拥有所需的特性。 纸浆以二十份水对一份纤维的比例加水,通过造纸机的成形布或网(forming fabric or wire),纸浆的纤维互相交织而形成纸张及除去大部分水份。以每分钟3,000呎的高速前进,纸张再通过一系列的吸水布及蒸汽加热称为烘干机(dryers)的滚轴,清除纸张内留存的水份。纸张再经一个涂布工序在纸张两面添加淀粉溶液,淀粉使纸张表面平滑及将来用于印刷时油墨不会化开,由于涂布过程带来水份,纸张需重覆先前的烘干程序。烘干后的纸张再通过沉重而光滑的滚轴进行磨光令表面更加光滑,纸张在后方收集卷成大纸卷,再分割成合适阔度的小纸卷,部分原卷包装出货,而部分再加工切成合适呎吋的平张才包装出货。 [编辑] 造纸术的文化影响及传播途径 [编辑] 文化影响 在汉朝以后,纸张大大地推进了书籍抄写和文化传播的事业。在两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书法和绘画的需要,纸张的要求慢慢地提高。特别是在书法上,因为书法对纸笔的要求都是十分高的,所以纸张私质素是有必要提高的。 但是由于南北两朝的文化和背景都各有不同,所以两地所用的造纸原料都各有不同。 [编辑] 传播途径 中国造纸技术的传播顺序,先为纸张和纸制品,其次才为造纸技术。考古发现证实,早在西汉时,纸就已经传播到朝鲜。大约公元四世纪末,造纸术传入朝鲜和越南。到了7世纪,产自朝鲜半岛的“高丽纸”已经为中国文人所喜用。公元610年,朝鲜僧人昙征将造纸术献与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日本人称昙征为纸神。公元9—10世纪,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并由此传入印度,开始出现纸质的佛教经卷。 在公元8世纪751年,唐朝高仙芝与大食国(当时的阿拉伯)爆发怛罗斯战役,战败的唐朝士兵俘虏中有懂得造纸的工匠,造纸术便传入了西方;首先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境内)建立了中东第一个造纸作坊,794年巴格达出现中东第二个造纸作坊,造纸术由此传到阿拉伯地区。 12世纪初传入西班牙,13世纪传入意大利,14世纪传入法国、德国并最终传遍欧洲,美洲。但到17世纪时,欧洲造纸术仍然只是中国宋代的水平。乾隆年间,在清廷任职的法籍画师、耶稣会教士蒋友仁将中国造纸术绘制成图,寄回巴黎,从此先进的中国造纸技术才在欧洲传播开来。1797年,法国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罗伯特发明机器造纸,从而超越了中国。 经过了1,000多年的时间传播,中国的造纸术就此传遍了整个世界。
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纸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发明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文章TAG:里水大石哪里有手工活  榨菜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