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TSEB是什么意思

Two-Source Energy Balance (TSEB) 能量守恒

TSEB是什么意思

2,弱弱的问下RTMB是什么意思

日他妈比 就是这个意思,骂人的
日他妈比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弱弱的问下RTMB是什么意思

3,容积率是什么意思

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当建筑物层高超过8米,在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容积率越低,居民的舒适度越高,反之则舒适度越低。绿化率也是如此。绿化率较高,容积率较低,建筑密度一般也就较低,发展商可用于回收资金的面积就越少,而住户就越舒服。这两个比率决定了这个项目是从人的居住需求角度,还是从纯粹赚钱的角度来设计一个社区。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3,绿化率应不低于30%。但由于受土地成本的限制,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做得到。房产知识; http://51ajia.com/Family_Residence.aspx
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
换做白话 可以理解成 容积率越小 说明这个社区 舒适度越高

容积率是什么意思

4,GDP是什么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是扣除了国外要素净收入的国民生产总值。而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为单位)所有产业部门提供的增加值的总和,只计算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和折旧,而不计算中间投入。那么,GDP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外要素净收入。 社会总产值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不计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并把中间投入(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中间产品和支付给其他部门的服务费用的价值)也计算在内,有重复计算。而GDP则同时计算物质部门和非物质部门的劳动成果,并剔除中间投入,避免了重复计算。
GDP是什么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啊!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涉及的是经济活动,是实实在在的。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是扣除了国外要素净收入的国民生产总值。而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为单位)所有产业部门提供的增加值的总和,只计算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和折旧,而不计算中间投入。那么,GDP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外要素净收入。 社会总产值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不计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并把中间投入(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中间产品和支付给其他部门的服务费用的价值)也计算在内,有重复计算。而GDP则同时计算物质部门和非物质部门的劳动成果,并剔除中间投入,避免了重复计算。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涉及的是经济活动,是实实在在的。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5,GDP是什么意思

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意为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年以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GDP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要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自然就是要计算这个国家(或地区)所取得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为了使我们能够把所有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用一个数字来表达,经济学家想到了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这一数字。因为所有的商品或服务都有价格,可以用价格来叠加。比如说,一杯饮料是5元钱,理一次发是10元钱,等等。不过,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会变化。比如,一台21英寸彩电的市价,两年前也许是3000元,现在可能只要1500元。如果单从货币数量来看是减少了一半,但从实物的效果来看,仍然还是一台21英寸彩电。所以,我们在利用商品的价格来计算其数量的变化时,还必须考虑到价格变化的因素即物价变化水平,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按照这个原理,如果我们要比较一个人今年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去年的变化情况,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出他去年全年收入多少(假定为2万元),然后,计算他今年全年收入是多少(比如是2.4万元),再计算出今年物价水平比去年变化了多少(假定上涨了5%)。这样剩下的就是简单的算术问题了:今年的2.4万元,扣除物价因素的话,相当于去年的2.29万元(2.4÷1.05),再以这一数字除以去年的2万元,就可以知道此人实际的生活水平,今年比去年是提高了14.5%。 将同样的计算方法运用到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上,就可以得出GDP数字。我国是从1985年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即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出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等;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近年来,统计资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和为避免中间层次干扰的超级汇总法来获得的。 可能有读者会问,我国不同时期发布的同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往往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GDP的计算需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在初步估计过程中,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据统计快报进行初步估计得出的。统计快报比较及时,但范围不全,准确性不很强。初步估计数一般于次年2月底发表。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统计年报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重新进行核实。年报比快报统计范围全,准确度也高,采用这类资料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初步核实数。但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核算除了大量统计资料外,还要利用诸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等大量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来得比较晚,大约在第二年10月左右才能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再做一次核实,叫最终核实。最终核实数在隔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三次数据发布后,如果发现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来源,或者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GDP数字的不断变化。 GDP统计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使GDP增长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因素,即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GDP增长;二是为消除负面影响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可以促进GDP的增加。例如不清洁生产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活动又形成新的GDP。GDP没有将正面的建设性和负面的破坏性活动区别开来,忽略了自然资源方面出现的稀缺,而这已经危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维持的生产力水平。GDP也没有明确考虑主要由污染而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类健康和财富的影响,甚至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作为生产的增加来加以核算。为克服这种种弊端,才有学者提倡以“绿色GDP”作为更为全面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
就是G+D+P=GDP.这都不懂,还要我教你…好意思吗你?
简单地说就是创造了多少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一段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生产的所有物品的总值。包括外国人在本国成产的总值,不包括本国人在外国生产的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6,什么是综合经济指标

综合经济指标: ①生产要素和生活条件指标体系。分为人口、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消费资料、物资储备等指标体系。   ②社会生产成果指标体系。即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包括邮电业)、商业(包括外贸)五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实物产量或实际工作量、总产值、净产值(即国民收入)等指标体系。   ③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指标体系。前者包括生产部门劳动报酬和构成社会纯收入的利润、税收等指标体系,后者包括国家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收支、非生产部门的经费收支等指标体系。   ④国民收入的最终使用指标体系。包括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最后形成可以用于购买实物的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指标体系。前者又分为居民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集体消费基金;后者分为生产性积累基金和非生产性积累基金等指标体系。   ⑤社会产品实物的流通和消费指标体系。包括运输和交换指标体系,以及表明最后用于补偿原材料燃料消耗、固定资产维修和更新、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增长、物资储备的扩大、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集体消费、出口等各种用途的产品指标体系。   ⑥人民生活指标体系。包括吃、穿、用、住等消费水平和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指标体系。
我要分。给我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基本指标:总用地面积(公顷)、居住总人口(人)、总户数(户)、人口密度(人/公顷)、停车位(辆、辆/户)、住宅平均层数(层)、住宅建筑总面积(平方米)、公共建筑总面积(平方米)、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 (2)居住区规划用的平衡表 项目 面积(公顷) 人均(平方米/人) 占地比例(%) 居住建筑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公共绿地 总计 附: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术语 1、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5、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7、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8、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9、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10、组团(级)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11、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12、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13、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4、其它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15、公共活动中心 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16、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7、建筑线 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18、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9、建筑小品 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20、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21、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 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2、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 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3、人口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4、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5、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6、住宅建筑套密度(净)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7、住宅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2/ha)。 29、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a)或以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30、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率(%)。 31、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2、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33、拆建比 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34、土地开发费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开发所需的前期工程的测算投资,包括征地、拆迁、各种补偿、平整土地、敷设外部市政管线设施和道路工程等各项费用(万元/ha)。 35、住宅单方综合造价 每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所需的工程建设的测算综合投资,应包括土地开发费用和居住区用地内的建筑、道路、市政管线、绿化等各项工程建设投资及必要的管理费用(元/m2)。

文章TAG:是什么  什么  什么意思  意思  rtb是什么  
下一篇